近日,清华大学导学思政示范院系和课题组培育创建名单正式公布,经院系申报、资格审查、通讯评审,并报请研工部部务会、研究生院院务会审议,最终在全校遴选产生5个导学思政示范院系和15个导学思政示范课题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部王蒲生教授负责的“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课题组”经层层筛选,最终入选导学思政示范课题组培育创建名单。
王蒲生与课题组合影
王蒲生导学思政示范课题组以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校级研究机构“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为依托,从社会学、管理学、科技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在负责任创新与工程技术伦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积极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体系三个方向开展研究,探索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及其创新议题,发挥智库功能,为各级政府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中《深圳为建设世界科学中心和人才中心提供战略支撑研究》课题报告还被深圳市政府采纳,并受到深圳市委组织部嘉奖。目前课题组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共40名(含研究生),其中教授3人,分别是王蒲生、杨燕绥、杨舰;专职教师和博士后16名,兼职研究人员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5名。享受国务院津贴深圳市政府津贴各1名。
王蒲生教授
王蒲生,导学思政示范课题组负责人,信息和人工智能领军工程博士导师、科技社会学博士导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部主任,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首席专家,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心(深圳)主任,曾任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深圳市人才驿站“双百计划”学者,并入选深圳市“学城名师”。主要从事技术社会学、工程伦理学研究。出版学术专著、译著8部,论文1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课题50多项。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个人”“深圳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优秀教师”“深圳研究生院十年教学先进个人”“清华大学18届良师益友”等荣誉,两度享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在人文社科领域备受瞩目。
杨燕绥,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医疗保障局、人社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主编。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医保局及各省市医保局委托课题等共30余项。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2年)、人民网十大最佳嘉宾(2013年)、清华大学良师益友获奖者(2014年)等,专著《健康保险与医疗体制改革》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11月)。
杨舰,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社会工学博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部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综合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副主任。《科学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科学技术史卷能源与电力栏目主编。出版学术专著、译著15部,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
王蒲生作读书分享
王蒲生课题组及教学团队多年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切实践行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开展导学思政工作。近三年来,本组学生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共产党员、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党支部书记)等多项荣誉。课题组学生毕业后多留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以持续学术深造,或是前往各个省份从事选调生工作服务社会。
课题组还将导学思政延展到课题组之外,在全院范围开展。课题组致力于深化和创新“自然辩证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教学实践,确保我院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思政课程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迁移价值方面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课程之外,课题组举办多场导学微沙龙、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引领学生思想动态。
王蒲生指导院足球队训练
此外,秉承着“无体育,不清华”的优良传统,课题组也积极营造体育氛围。王蒲生担任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足球协会指导老师,长期支持足球建设,关心学院足球发展;多次参与协会足球活动,带领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足球队获得第十七届深圳大学城运动会足球联赛冠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足球协会在全校392个体育俱乐部中获评“清华大学研究生十佳体育俱乐部”。张成萍长期担任学院教工马拉松协会负责人及学生马拉松协会指导老师,组织教工日常例跑,协办学院各种跑步活动;近两年共计7次带头参加各类马拉松赛事并取得良好成绩。
多年来,王蒲生的学术创新精神和思政教育理念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他勇担使命、锐意进取、勇毅前行。
王蒲生在课堂上
从教40余年间,无论工作多么繁忙,王蒲生每周均会抽出固定时间与学生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工作之余,王蒲生坚持每周带课题组同学运动至少1次,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清华精神。疫情期间,为了帮助学生们在家也能保持良好的科研状态,王蒲生还为研究生们撰写导师来信,以牛顿在大瘟疫期间发现万有引力为例,告诉学生,瘟疫、疾病和任何人类的灾难,都阻挡不了人们的思考,面对不良的外部环境,依然可以有所进取。字字恳切,句句深情……2023年,王蒲生当选清华大学第18届“良师益友”。“立德为首、学高为师、教益为友、育人为本”是对其教师精神的最佳诠释。
在王蒲生的带领下,课题组以“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团队合作、追求学术真理、鼓励多元发展”为主题,采取各项重点举措。课题组内部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积极的进取心态,2023年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预)出版学术著作8部;对外发挥了宣传示范作用,2023年向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报告4份,举办线下学术会议及讲座2次,参加学术会议5场。
“职业伦理”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授课教师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工程伦理案例集》荣获第十一届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职业伦理”获评2023年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研究生)
在王蒲生的课堂上,无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还是“职业伦理”都让人受益匪浅。课后,学生们常常聚在他身边,就课堂内容展开热烈讨论,王蒲生也总是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并给予细致的回答。有时为了不影响下一个班级的课程,师生们会在行走中继续交流,直至走到食堂楼下。“只要学生有疑问,我就有责任解答,这对我来说并不辛苦。” 同时,王蒲生还在日常教学中积极组织“课程建设师生交流会”,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推动课程内容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王老师与课题组学生合影
本次王蒲生教授负责的“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课题组”入选导学思政示范课题组培育创建名单,是对学院过去导学思政工作的高度肯定。未来,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高要求、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组导学思政工作,不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院导学思政工作创优争先,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供稿:院团委、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
编辑:戴雨静
审核:陈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