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每年,全球约1860万人
被这一疾病夺走生命
而心血管介入手术(PCI)
是当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见方法
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并植入支架
帮助患者恢复血液流动
改善其心血管功能
而在这样一段“生死时速”的“赛跑”中
能否精准识别病人血管内的情况
成为影响手术质量的关键因素
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在观察血管病变
和评估治疗效果时存在一定局限
导致术者在PCI手术中经常遇到
影像模糊、操作困难的问题
为了改善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给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医疗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物理系2002级校友朱锐
率领团队成功研发
全球首款多模态冠脉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系统
将成像导管插入患者体内
即能实时显示导管经过处的光学图像
这为术者提供了
更加精准的“导航”和“定位”
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助力打破冠脉OCT产品长期以来的进口垄断
为实现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国产化提供可能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朱锐校友的科创世界
看看他是如何用OCT技术
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之光”
朱锐
朱锐,清华大学物理系2002级本科生,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前身)2006级光学检测实验室研究生,2019级清华领军工程博士。目前担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激光诊疗器械研发中心副主任,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央电视台2017年《科技盛典》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致力于将OCT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朱锐带领团队在OCT科创领域耕耘多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2013年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内窥OCT系统,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实现了我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国产化。同时将成像导管直径做到了0.86mm,超越了此前0.92mm的全球记录。朱锐领导下的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不仅在心血管OCT系统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还积极拓展OCT技术在其他医学领域的应用,为精准医疗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坚守创业初心 用OCT技术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
“从毕业至今,我的研究方向从未变化,一直在研究光学相干断层造影术(OCT)。”
作为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腔内影像学技术,OCT不仅弥补了传统影像学的缺陷,也为“精准医疗”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这样一项技术,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进口,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也让医生在心血管介入手术中常常遭遇被“掣肘”的窘迫。
抱着打破冠脉OCT产品长期以来的进口垄断、实现我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国产化的信念,朱锐带领团队在OCT科创领域耕耘18年,突破了光学领域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一道道难题。
朱锐(左一)与同事在实验室中探讨实验
近二十年来,他潜心钻研高端心血管OCT系统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现在,其于2012年创立的微光医疗已掌握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行业地位稳居国产同类品牌第一。
2013年,微光医疗研制出全国第一台自主创新的OCT影像系统;八年磨一剑,2020年,微光医疗OCT系统正式获批上市;2021年,发布全球第一台多模态OCT影像系统,产品在北京安贞医院、阜外医院、复旦中山医院等国内心血管顶级医院心内科得到应用;2023年,成为首个国产出口OCT设备的厂家,目前已经在全球三大洲七个海外国家地区装机......
在成功背后,朱锐感叹,是清华教会了自己“行胜于言”。
2006年,朱锐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彼时对光学充满热情和研究兴趣的他,怀揣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实际生产力的梦想,在保研推免的多个“橄榄枝”中,毅然选择了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的创业氛围很浓,这里让我坚定了把技术变为产品的信念”。
有心人,天不负。
在近乎不被人理解的坚持下,2011年,朱锐率团队获得深圳创业之星大赛初创组冠军;2012年,朱锐创立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业从事生物医学光学影像系统研发、制造及服务的高科技企业;2017年,朱锐荣获CCTV-1“科技盛典”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奖。
朱锐荣获2017年CCTV-1“科技盛典”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奖
在第六届“科技盛典——中央电视台2017年度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现场,这位从河南信阳市浉河岸边走出来的35岁青年,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2017年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炸药专家王泽山院士和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等科学大家一起接受颁奖。
在众多的成就与光环环绕下,朱锐依然初心不改:“我的愿望只是想致力于那些具有深远价值,但尚未有人涉足的研究领域,以更好地回馈社会。”
攻克“内窥难题”,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有迷茫的时刻,朱锐也不例外。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就读时,他也曾对未来的方向感到困惑,而导师何永红教授的一番话,为他拨开了迷雾。
何老师把朱锐带到黑板面前,用笔轻轻画了一个圆圈:“大部分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完成的技术,实际只完成了一个圆圈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待完成的,其实是技术研发后的转化,清华人应当选择做自己觉得有意义而又正确的事。”
导师的话犹如给朱锐指明了未来的路,他意识到:该出发了。
虽然对未来的选择还不甚明晰,但此刻临近毕业的朱锐已明白,自己希望深造后继续在祖国需要的领域创业,做好技术转化这件“难”而“正确”的事。而这份对“硬科技创业”的热情也成为朱锐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源动力”。
2009年,朱锐进入香港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在读博期间,朱锐的母亲病重住院,因医疗诊断影像的模糊,大夫不能马上确诊病情,这让朱锐不禁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将OCT技术与光纤技术结合起来做内窥镜,增加疾病诊断的精确性?
这个思考,为他后续的科研和创业道路奠定了基础。
在迫切希望解决心血管介入手术中痛点的动力驱使下,朱锐开始全力以赴将自己的创新设想付诸实践。2011年,朱锐率领团队以心内血管OCT影像系统项目获得了深圳创业之星大赛初创组冠军,也由此收获了各大风投公司和潜在合作伙伴的青睐。
朱锐(中)在西安公司实验室和同事讨论研究进展(图片来源:新华社)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在同一年的高交会上,朱锐有幸结识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称“西安光机所”)的副研究员、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米磊把朱锐引荐给了时任西安光机所的所长——赵卫。
西安光机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所,专注于光学精密机械和光电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赵卫向朱锐伸出了橄榄枝,承诺无论创业成功与否,西安光机所的大门都将为他打开。这一承诺如同一颗定心丸,让朱锐倍感安心。尽管朱锐当时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但西安光机所完善的科研平台给朱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
出于那份对创业的热情和对技术的极致追求,2012年,朱锐选择了从香港大学退学创业,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支持下创立了聚焦心血管介入手术影像系统的公司——中科微光。
朱锐(左四)与初创团队及投资人在公司合影
通过与西安光机所和中科创星的合作,朱锐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果。
在成功开发出首台商业化内窥OCT造影系统后,2013年,朱锐研发出全球最小的内窥镜技术,将内窥镜导管直径一下做到了0.86毫米,打破了美国同类公司0.92毫米的纪录。
2015年,在西安光机所的科技成果展厅,一台被护士们誉为“扎针神器”的设备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那是朱锐和团队一起研发的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实现了能够通过红外光精准识别出血管位置和深度,这款小而美的“神器”极大地方便了医疗人员进行扎针操作,后来也热销海内外,给朱锐的团队提供了创业的“第一桶金”。目前,累计远销至欧盟、美国、巴西、俄罗斯、日本、沙特等90多个国家与地区。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研究OCT时,朱锐笑着说道“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希望能用‘硬科技’解决国家的卡脖子问题,那个时候没有人做,所以我就去做了”。
现在,西安光机所已经成为微光医疗的研发基地,而深圳的分公司则主要负责产品的市场化的推广工作。这种“南推北研”的合作模式为微光医疗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加速了中国OCT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
“清华人不缺成就感,而是需要了解什么东西可以给你带来成就感。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坚持做有意义的事,与祖国同向同心同行。”朱锐坚定地说。
回应社会需求 用技术创新与时代“同向同行”
创业的前10年,朱锐一直在“蛰伏”。
2017年,朱锐团队开发的OCT设备第一次进行临床试验,但是医生反馈,这部血管里的“导航仪”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用。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临床中的技术困难和真实需求,朱锐加入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这是一个由全球著名心血管专家葛均波院士创办的学习组织,朱锐成为第一期被录取的四十人之一,希望借此机会深入医生的群体了解临床的需求和医学相关的知识。
朱锐在办公室翻阅临床医疗相关书籍
“一开始我并不是很清楚CCI具体要做什么,但这里的工作思路完全贴合了我想充分和临床、投资领域的交流需求。”在朱锐看来,了解临床医生看待临床痛点的角度,特别是介入医生需要腔内影像技术如何协助解决临床问题,才是能够帮助他真正攻克心血管手术治疗中“内窥难题”的关键。
“医生是站在手术台前,使用工具救治病人的人,而我们,则是创造工具的人。”朱锐深知,研究出一款可以帮助医生更加精准、有效探视血管的工具,才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切实减轻每一个心血管患者家庭的负担。
朱锐(左一)在辅助葛均波院士(左二)使用微光医疗的OCT设备进行手术
现在,朱锐会定期去各大医院与临床医生进行深入交流,调研什么技术产品适合临床,临床上缺什么技术产品,已经研发的产品如何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2020年,微光医疗新一代的OCT产品获得上市批准,医生使用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每一个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背后可能都是一个科研课题”。朱锐坦言,“跟着国家的大方向走,用技术创新回应社会需求,朝着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方向去努力,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契合,以实际行动积极回应社会的真实需求,这才是清华人应有的担当。”
当被问到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路走过来,朱锐笑着说,“人是很难背弃自己的理想的”。在他看来,很多时候,科学家研究的内容在外界眼中并不是那么“实用”,但朝着这个早期“不被看好”的方向努力,却往往可能收获意外的成功。
回顾自己这十余年的艰辛创业历程,朱锐深有感触。他坦言,自己和团队在起步阶段并未抽到一张“好牌”:“当时的OCT技术相当冷门,但我们这群因热爱而集结的创业伙伴,却凭借着这份热情共同奋斗了这么多年。最终,能够坚守到最后的,也正是我们这些心怀热爱的人。”
目前,朱锐和团队最新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多模态冠脉OCT系统,已经成功将全球领先的斑块光衰指数(IPA)、智能钙化评估(ICA)、虚拟血流分数(VFR)三大技术融合在分辨率最高的冠心病诊断工具OCT平台之中,使用一根成像导管、在一次回拉扫描后即可获取所有诊断数据,这一进步显著地缩减了PCI手术所需的时间,并有效降低了治疗成本。
在推进中国高端医疗设备与国际全面接轨的道路上,朱锐和他的团队成为国内真正的“领跑者”。
“选择比努力重要,做人比做事重要”
回忆起自己在清华园里奋斗的日子,朱锐眼神中闪烁着光芒。“本科毕业的时候,顾秉林校长说过两句话,我至今印象还非常深刻,他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做人比做事重要’。在社会上打拼越久,越能体会到这两句话的真谛。”
微光医疗的核心团队来自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大医学部,华西医学院等著名院校,朱锐感慨,除了共同的对于技术的极致追求,他们还拥有着相同的“选择”——那就是对这个行业的热爱。这种热爱,如同磁石般吸引着他们,让他们汇聚在一起。“一个创业公司其实聚集的就是一群喜欢同一件事情的人,相同的喜好会在共同的目标下汇聚成巨大的能量”
为何选择深圳?朱锐坦言:“一开始我本来想在香港创业,但何永红教授一直希望我毕业之后还是能回到深圳,他深信,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正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前路漫漫。何永红教授的话给朱锐的创业之路埋下了一颗“火种”。
2015年1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以下称“大会”)在北京召开,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年6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设立“科创板”......
国家一系列针对“硬科技创业”的政策扶持,为朱锐这样的创业者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2015年以后很明显地感觉到‘起风了’。”朱锐感慨。2016年2月22日,科技部召开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视频会议,赵卫作为众创空间代表之一,分享西安光机所的经验和做法,这也更加坚定了朱锐继续做技术转化的决心和信念。
“没有最好的那条路,只有正确的那条路。”选择在国家需要的领域发光发热,朱锐相信,自己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谈到创业中的困难时刻,朱锐感慨,自己也曾有过动摇、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候。然而,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团队里一位挚友在劝慰他时说的一句话至今仍让朱锐记忆犹新:“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正是这样一束束同行路上的渺渺微光,给了朱锐前行的无限动力。
朱锐在去往西安分公司路上开视频会议(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希望能和既有学术追求、又有创新热情的人一起合作,这是所有‘微光人’的‘共同基因’”。走过十余年的艰难创业路,朱锐表示,在自己探索出来的新创业模式下,原先八年的路,现在用两、三年就可以走完。“未来将会是一个硬科技创业的时代,选择一个正确的技术创新方向非常重要。”
朱锐透露,他目前正致力于开发OCT技术的“2.0版本”,旨在将原先的生物光学激光医学技术有效转化成临床的高价值工具,这也是他在未来五到六年中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直至如今,朱锐依然带领着团队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道路上勇毅前行。如今他所引领的OCT技术,正在以高分辨率和智能化的特点,成为冠脉医生植入支架的“第三只眼”,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恢复健康。也正如他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写到的:“人生很长,让我们保持信念,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朱锐正在用自己的点点“微光”,照亮行业的前行之路。
为什么要坚持做专业转化?面对提问,朱锐的回答显得坚定而简洁:“希望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道路上摸索前行,希望用微创光学技术来服务国民健康。”
“比起清华前人,我的选择真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如他喜欢真诚的人,他本身也非常真诚。他说:“我觉得创新本身就是导向应用的,在实验室里研发的新技术,最终能应用到到国家需要的领域中去,才是一个真正的‘闭环’。”
“微光虽渺,万丈成炬”。在为国家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前进的道路上,朱锐一直在用自己坚实的脚步将清华人的“行稳致远”践之于行。
依托清华优势学科
融合不同的学科技术
为打破国外垄断
实现国家自主的医疗技术创新努力
朱锐一直在这条“难”而“正确”的道路上
披荆斩棘 无畏前行
部分资料参考:《中国科学报》、《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戴雨静
图:受访者提供
审核:陈超群
鸣谢: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