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我院学生主创“万物共生”数字作品展绽放中洲湾

“万物×共生”数字影像展发布会 

曼妙的枝叶在商场的巨型数字圆柱上发芽生长;可爱的像素风人物在12个国家用不同语言说“新年好”;五彩缤纷的城市之窗汇聚成深圳的都市节奏;鱼群在四季游弋,用数字化方式诠释非遗鱼灯舞的精髓;人工智能艺术交叠演化,重构着深圳跨越时空的山海城市之景……

你能想象商场里也能偶遇数字艺术展览吗?这就是12月26日在中洲湾C Future City开幕的“万物.共生“数字影像作品展。该展览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艺术设计研究所、深圳深圳市新一代互动媒体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中洲湾C Future City联合主办。

展览现场 

作品展分为“天、地、人、和、兴、美”六个篇章,由21位主修我院“跨媒体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的学生创作的6个数字创意作品组成,综合采用了影视、动画、可视化编程和人工智能艺术等多种形式,探讨自然、城市、人文、生活、科技与艺术的多维共生关系。展览时间为2023年12月26日到2024年1月2日,通过中洲湾C Future City的二十多块数字大屏进行展览播出。

在发布会上,我院“跨媒体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教师聂晓梅副教授介绍了“万物×共生”数字作品展的策划思路,她表示,城市创造了现代人类的栖息之地。但无论科技如何更迭,生命的和谐、精神的故乡依旧是人们内心不变的追求。这次的展览模式也是一种创新,让艺术走出展览馆、走进大众、走进生活,是一种新的“城市共生”。 

在观看了这些数字影像作品之后,与会嘉宾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关于“科技与艺术”的研讨。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黄维教授表示:“跨界交叉、融合创新,万物共生、和谐共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思考,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精髓。这个作品展以当代科技、人文与艺术交互出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了万物共生的哲理。”

深圳市新一代互动媒体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李秀教授表示:“科技的尽头是美学。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高速发展,但不同的创作者运用人工智能所产生的艺术作品也是不同的,是机器在向人学习。我们在推进科技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保持人文情怀。”

新媒体专家陈妮认为:“我们在新媒体运营中既要注意商业价值,也需要回归文化传播的初心,让新媒体的内容好看、有趣,能够打动人。”

文化学者谢湘南认为:“这些作品中,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倡导,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地性’的展现,也有对深圳‘山海连城’规划的呼应,体现了年轻一代艺术创作者对当下时代和城市的关注。”

“万物×共生”数字影像展发布会合影

原文链接: 

清华“万物×共生”数字影像作品展绽放中洲湾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2/29/c8454498.html?colID=0&firstColID=653&appversion=10700&enterColumnId=14&from=weChatMessage&date=bnVsbA==&layer=2



来源:南方都市报、南方+

记者:谢湘南、姚翀

图:邢书婷

编辑:戴雨静

审核:陈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