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坪山分展场——大万世居“大万不插电”开幕,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来人居研究院学生作品“造屋”(Zao House)在该展览中展出,指导老师为Terrence Curry教授、Peter Russell教授和高岩教授,其中高岩为“大万不插电”主策展人之一。展览持续至3月3日。
周利 摄
建造成果融入大万世居的肌理之中
近年来,人们对可持续、经济和快速建造的建筑有更多的期待和需求,未来人居研究院2022级建筑学硕士生十分关注这一议题,并通过课程成果作出积极探索。2022秋季学期,“设计专题一”课程的学生在Terrence Curry教授、高岩教授和Peter Russell教授的带领下,并在Peter Bus教授和吴朝赟研究员的技术支持下,通过两个月的努力,完成了模块化住宅的设计、制造和建造。
模块化设计是一个可以被分成较小组成单元的系统,以实现体系的灵活性和使用的多样性。由于其高适应性、低成本和易于建造的特点,这一概念非常适于解决一些当下常见的问题,如大规模低成本快速建造、历史城镇肌理的填充和灾后快速重建等。
每位教授带领一个由5至6名学生组成的小组,每个小组采取不同的模块化设计方法。Curry教授的小组专注于一个基于模数化构件的系统,其中以一套相互关联的、标准化和可互换的钢、木构件的建筑系统设计为主;高岩教授的小组专注于由木材和混凝土组成的混合模数化建筑结构系统;Russell教授的小组开发了一个基于英国Wiki House概念的参数化改良体系,这是一个由全榫卯节点连接的胶合板块组成的房屋系统。
建造成果融入大万世居的肌理之中 (周利 摄)
在2022双城双年展坪山分展场上,该课程最终的设计和建造成果在大万世居的历史村落遗址中展出。大万世居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村落之一,它是深圳客家人起源和传承的活化石。在高岩看来,“造屋”为大万世居的历史建筑增添了一个现代工艺的邻居,用低碳快速建造的方式致敬历史,启发未来。
在建造中学习一次丰富深刻的学习体验
学生们从设计的构思开始,集思广益,建立了有效的模块系统。在课程的学习中,设计想法在不断的试错中迭代,课程中有一次中期评估,老师和专家们的批评意见对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完成每个住宅的最终设计之后,下一个挑战则是将数字设计带入现实生活,这次的课程任务并不是简单地将最终图纸发送给施工方并让他们建造一切。在展览建造部分,同学们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首先,设计必须适合于展览场地。课程设计的原始要求是一个原始尺度为宽6.1米、深12.2米、高2.44米的住宅建筑,但是由于展览场地的限制,同学们必须重新调整原始设计的尺寸。此外,展览将由一个整体的建筑组成,所以每组只能各自将原始设计分为3个相等的部分,并它们将连接在一起,以此来完成一个具有3种不同体系的展览建筑。因此,每个小组将从他们的设计中抽取一个“剖面原型”来完成展览。
周利 摄
展览建筑设计成果和3种不同建筑系统的剖面原型
在完成调整尺寸的步骤后,需要制作相关的技术图纸和详细材料清单提交给建材制造商。每一个小细节都必须同学们自主设计,小到一个木材斜面的准确切割角度,大到每个螺栓的尺寸和相应的开口尺寸的准确位置。学生们需要考虑设计的实用性,因为在数字设计上看起来可行的方案,可能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具有可实施性。例如,最初的设计可能在某个连接处使用一个螺栓连接,以保持设计感官上的简洁,然而在现实情况中,这个连接点需要4个螺栓才够牢固;亦或是最初的设计中想让横梁旋转到位完成安装,但可能后续却发现这种方法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通过设计和建造该项目,同学们体会到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如何与制造商进行协商,以及如何结合他们的反馈对设计的做出更加精细化的修正和妥协。
下一步,同学们需要为施工方制作详细的施工说明,清晰展示建筑的建造过程和方式。这个过程真正检验了建筑的模块化程度和可行性。由于建造场地不允许有大型起重装置进入,这一制约条件也导致了对设计的进一步修改,以使它可以由纯人工和简单的工具(如脚手架和梯子)来进行建造。
在展览现场建造房屋(课程师生 摄)
参与此次项目的学生表示,在展览现场的建造实施过程是一次很好的学习经历,因为平日学生们都习惯在数字设计上呈现最终的成果,很少关注实际建设中如何将其建造出来。
在展览前,学生们将最终设计成果制作了1:10的展示模型,反映了他们各自设计中使用的构建系统和材料。
在双年展中作为展示的1:10模型
从最初的设计构思和最终的建造落地,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程有了丰富的收获和深刻的感悟。
殷俊说:“在这个学期,我们反复地试验各种不同的节点和材料,最后再动手搭建,其中的艰辛难以为外人道。我从中学到了建筑设计的智慧和互相包容理解、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希望我们团队花了一个学期搭建出来的房屋可以为深圳、为坪山增添活力!”
“通过这次设计课程和双年展的建造实践,自己的设计能力得到了突破,同时也动手学习到了各类工具和数控加工技术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且深刻认识到了在实践过程中和外界,包括工厂、施工方、政府部门的沟通也是设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曾天成说,感谢课程带来的机会,除了课程知识外,这些实践体验和参与双年展的经历也是这次课程带给他们的宝贵经验。
在韩宛珊看来,整个项目高度地反映了从设计到制造再到施工的全过程,她很感激有机会能够参与每一步的工作。“这个设计课程让人受益匪浅,我们也成为双城双年展历史的一部分,这个感觉很特别。同学们想出的解决方案非常出色,我为大家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到非常自豪!”
“造屋”项目展示了“在建造中学习”的力量,这也是未来人居研究院重要的培养环节。
双年展上的课程海报
关于第九届深港建筑\城市双城双年展坪山分展场
第九届深港建筑\城市双城双年展坪山区分展以“大万不插电”为主题,将大万世居作为研究标本及话题索引,围绕客家围屋遗存,讨论具有“共生”“人本”“情感”特质的城市人居环境图景。展览由四个篇章交错叙事构成,即“大树茶话会”“万物的足迹”“世说山海经”和“居筑的范式”,展览内容将在三个月中持续生长更新。从即日起至3月3日,可在每周二至周五9:30-12:00、14:00-17:00,周六日9:30-17:00期间,到坪山区大万世居参观展览。
开幕论坛上,高岩作为“大万不插电”主策展人之一致辞
课程教授Peter Bus(左)和指导教师Terrence Curry出席开幕式
文:韩宛珊 曾天成
图:周利 张新宜
编辑:林洲璐
审核:陈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