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春季学期融合式(在线)教学交流会召开。为有效落实疫情防控下“学生延期返校,教学如期开展”,保障2022年春季学期全体授课教师顺利开展融合式或在线教学,我院邀请了清华大学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相关老师围绕在线、融合式教学相关问题开展交流会。
清华大学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电机系党委书记于歆杰,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汪潇潇,清华大学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副组长、计算机系马昱春、语言教学中心杨芳,专家组成员医学院王大亮、环境学院张潇源,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执行院长高虹、党委书记武晓峰、副院长左剑恶参加了此次交流。我院教师、助教100余人线上参会。交流会由培养处处长何永红主持。
图为主会场及线上会议室
左剑恶通报了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春季教学前2周课程进展情况。随着疫情防控要求的升级,院培养处多次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做到教师及助教培训全覆盖和教学支撑服务全覆盖,确保“学生延期返校,教学如期开展”。在校园实施封闭管理后,课程全部调整为线上授课。为确保课程顺利进行,我院及时部署和跟进了助教全覆盖、课程全录课、设置临时授课点、每日跟课汇报等应对措施。
图为左剑恶作分享
汪潇潇从“构建教育教学新常态,服务人才培养”“推动知识共享新模式,担当社会责任”“引领国际合作创新,提升全球影响力”三个方面分享了清华在线教育工作进展。她表示,构建更开放、更融合和更具韧性的大学,积极推进在线教育工作是学校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她还介绍了清华大学利用在线教育更好服务社会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包括疫情期间为兄弟院校和全球学习者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等。
图为汪潇潇作分享
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的五位老师依次分享了自己在融合式(在线)教学方面的经验,并对收集的教师关切进行回应。于歆杰建议老师们做好长线作战的准备,应该积极了解学生当下的真实需求和期望,基于之前的在线教学经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体验和成效。
马昱春认为在线教学和融合式教学重在教师的课程设计,要追求有效果和自然的师生互动。她说,当前的技术支撑在线教育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教师如何克服疲态心理,合理利用雨课堂弹幕等技术手段,设计快速、有效的互动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给予学生及时、合适的教学反馈。
杨芳结合自己讲授语言类课程的切身体会,提出在实际授课中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远高于控制设备的重要性。她举例介绍了如何利用助教、组长帮助线上的学生融入课堂。她还介绍了新版雨课堂的优点,并分享了共享文档在在线教学中的妙用。
王大亮分享了课堂互动的有效设计,她认为一方面可利用雨课堂弹幕、开放式问题的设计带动课程节奏,另一方面可利用新版雨课堂与腾讯会议的优势互补,有效帮助教师实现分组讨论等功能。她还分享了部分实验课可利用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线上开展等经验。
张潇源提到随着在线教学、融合式教学的常态化,学生对课堂体验有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看得见、听得清”,而是“看得见、听得清、有体验”。他从软件工具的使用、互动方法和设计、小组讨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图为清华大学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于歆杰、马昱春、杨芳、王大亮、张潇源
在自由交流环节,我院教师针对融合交互式和在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问。物流与交通学部张灿荣提出雨课堂新版本软件的推广和培训问题;工程教育中心方可提到了融合式授课中线上学生多,线下学生少时如何有效开展分组讨论的问题;先进制造学部曾龙就共享文档的使用方式提问;海洋工程研究院沈欣炜提出在线教学如何处理好课堂板书问题;未来人居研究院院长Peter Russell提出在较大规模课堂如何进行有效互动的问题。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的成员对老师们的提问作了认真和详细的解答。
高虹作总结发言。她表示,融合式教学已常态化,老师们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希望我院教师跟上教育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节奏,勇于尝试和应用新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在在线教育全球普及的过程中,思考教师的定位和意义,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兴教育技术持续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武晓峰首先转达了学校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感谢本部专家组各位老师的认真讲解。他表示,经过过去几年教学、会议的实践,我们对线上开展教学的方式不再陌生,但是近些年远程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快速发展,相应的技术也在快速进步,希望全院教师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积极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把困难和挑战转化成发展与进步。
文:宋思雨、宋晓光
图:何姗姗
编辑:黄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