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10

SIGS新师说 | 郑博:扎根清华,立足深圳,做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


郑博,2011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士学位,2016年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教授;2016年至2020年赴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法国科学院院士Philippe Ciais教授;2021年1月入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现任环境与生态研究院助理教授。其研究领域聚焦大气碳循环、大气化学模拟、空气质量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曾入选2020年交叉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毕业十年,任教清华


2011年,郑博本科毕业时恰逢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如今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清华在深办学20周年之际,加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成为一名清华教师意义非凡。郑博谈到,在他本科时就对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前身)有所了解,并在博士后期间开始重点关注。随着国家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研究生院布局“6+1”个主题领域,环境生态为其中一个方向,郑博便下定决心要加入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今年110周年校庆期间,郑博回到北京参加校庆活动,作为“7字班”毕业生和环七年级校友联络人,组织了环境学院2007级校友毕业十周年座谈会。同时,作为清华教师团队的新成员,他既为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高兴,又强烈感受到了青年教师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扎根清华,立足深圳,做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郑博在采访中提到。他进一步解释到,作为清华人不管到哪里都是“扎根清华”,“立足深圳”是希望把握大湾区建设和清华大学发展带来的机遇,期望自己努力做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工作,为国际研究生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2021年校庆期间,郑博回北京参加环境学院2007级校友毕业十周年座谈会


深圳印象,南国校园


入职国际研究生院的那一天是郑博第一次来到深圳这座城市。在被问及有没有担心过无法适应深圳的气候和生活时,郑博表示,他在博士毕业时收到了来自美国、英国和法国博士后岗位的offer,虽从未去过法国,对合作导师、实验室也不了解,但仍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了法国的岗位,未曾对在未知城市工作与生活有过任何的担忧。敢尝试、敢挑战、不纠结,是郑博开启每段人生新旅程的关键词。


法国博后期间,摄于凯旋门


对深圳的初印象,郑博谈到,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城市,“深圳是一个积极向上、年轻的城市,大家有着很强的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在这个氛围中自然能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

在国际研究生院,郑博感受到这里学术氛围活跃、学术思想自由、国际视野宽阔,面向学术前沿的科学问题与对接业界需求的尖端技术交叉融合,各种前沿的基础研究与接地气的应用研究在这里都有一席之地。“这里发展空间巨大”,这是他入职半年来的感受。

郑博还谈到,学院的行政部门处处都体现了办事效率高、服务意识强、响应速度快的特点。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入职后首次申报项目恰逢农历新年,人事办和科研处的老师积极沟通,在腊月二十九完成了申请书的盖章与提交。这件事让郑博感受到校园行政部门的高效率,他们为师生服务意识强,不管什么问题都会认真对待并积极解决,是营造校园学术氛围的无名英雄。


瞄准前沿,对标一流


郑博的研究领域聚焦气候变化应对与空气质量管理,他研究的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是全球性的前沿科学问题,是一个充满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新兴研究领域,过去长期由欧美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掌握学术话语权。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研究领域产生国际学术影响力。郑博谈到,“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者、清华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在学术领域内能够与欧美科学家开展广泛的合作与竞争,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权。”他表示, 不管是作为一名清华校友,还是一名回到清华工作的青年教师,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与欧美一流高校的学者“掰手腕”。郑博于2020年入选科睿唯安交叉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是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研究方向国内最年轻的入选者。

“瞄准前沿,对标一流。”这是他对清华,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期望。与同在高校工作的同学交流时,郑博提到虽然大家现在不同地方工作,但是作为清华人都有这样一种使命感,无论是国家、学校还是个人,都在快速向前发展,也都到了应该再往前冲一冲的时刻,“希望我们能瞄准世界前沿,让全面赶超世界一流高校和科学家的历史性时刻发生在我们这代人身上。”


站在南国校园里,他对自己和国际研究生院的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文:邓晖

图:郑博

编辑:余飞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