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敬仪,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Open FIESTA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专业2018级硕士生,后生价值团队联合创始人兼执行官,2020年联合国妇女署主办的“中国青年对话未来”活动青年代表。
从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到数据科学专业的硕士生,纯理工科背景的廖敬仪提出了一套关注性别平等领域的提案《面向社会新人的性别安全与共情教育》,并在联合国驻华系统携手腾讯开启的“中国青年对话未来”系列活动中,从千余人中脱颖而出,代表团队参与了线上对话,并被“联合国”官方微信平台报道。
01
“创新方式推动性别平等”
在7月10日举办的“中国青年对话未来”系列活动中的第二场中,廖敬仪提交了团队打磨了近两年的提案,第二次和国际组织——联合国妇女署碰面。
参加此次联合国妇女署的活动并非偶然。此前,所在的实习机构承办了一次联合国妇女署的会议。在导师孔英教授及学院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她争取到了在该次会议展示的机会,也为未来继续坚持后生价值项目打下了基础。
从了解联合国青年对话活动到决定参加,再到提交一整套关注性别平等领域的建设提案,廖敬仪可能仅用了几天,但这其实是后生价值团队的一次成果展示,展示背后是团队伙伴们的分工和支持,更有学校的资助。
SeeForShe性别安全共情体验坊是后生价值团队在性骚扰防治领域长期深耕的代表项目。
该项目以真实案例为基础、领域专家协定完成的性骚扰模型为引导,通过写作文与严肃游戏的方法,邀请参与者感知社交界限、实现共情、学习安全策略,从社会性别角度反思身体、边界与同理心的相关迷思、困惑。同时,为了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团队还将共情体验坊的内容加工提炼、模块化,并由此组成了共情盒子。
向联合国妇女署展示SeeForShe共情体验提案
02
性别议题的种子在法国发芽
提及如何开始做性别议题时,廖敬仪指出她本人包括团队成员刚进入职场实习的时候便遇到了职场性骚扰、公共场合的性骚扰等,幸运的是对方公司积极协调,解决了问题,身边的朋友、老师都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
“这个事件其实给了我很大的收获,我感受到了他人善意的支持,并且第一次想要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廖敬仪说到,后来关注到性别领域有了新的积极的变化,所以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向好的一面。
参加Open FIESTA的巴黎交叉创新研究院(简称“CRI”)的暑期学校刚好成为了一个契机让她把这个项目第一次落在了计划书以及实体产出上。随着团队不断壮大,性别相关议题自然而然成为了要持续做下去的事情。
图为廖敬仪(左三)在法国巴黎交叉研究院进行实践
03
比赛最大的收获是团队
CRI暑期学校结束后,廖敬仪正式入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多元的、开放的、自由的培养环境给了她极大的成长空间。在Open FIESTA老师的帮助下,借助课程推动力量,他们迎来了第一台VR实验设备,也组建了自己第一个校内小团队,诞生了第一套SeeForShe性骚扰共情VR体验坊以及第一套线下体验游戏卡牌。
“刚开始做项目的时候,只是通过轮转项目完成作业,但是到后面发现得到了很多认可,收获了许多积极的社会评价,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得到了认可,有了价值。”事实上,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后生价值团队参加了由Bottle dream举办的大赛并获得社会创新一等奖,以及获得“小鸭嘎嘎”举办的社会创新设计赛道第一名、由ABC公益举办的社创领航奖等多项大奖。在参与大赛的过程中,团队不断打磨项目,尽可能抓住一切机会深度研习。
Bottle Dream举办的大赛提供了入围前三的队伍去韩国调研学习的机会。在那次活动中,她学习了社会创新理念和方法,见识到原来做社会创新同样也可以和商业挂钩,创造商业价值。韩国的社会价值贡献较大的公司可以享受减税的政策等,这又再次加深了她对于创造社会价值这份信念的追求。
团队获得Bottle Dream社会创新挑战赛一等奖(左三)
对于团队而言,比赛仅仅是一种阶段性展示的方法,“如果什么都不做,只是侃侃而谈,那项目就毫无意义了”,廖敬仪笑道,团队的核心在干实事,做研究。
目前已经招募了3位合伙人并拥有近40位志愿者的后生价值团队经常开会推进项目,连团队成员都开玩笑说,“后生价值团队会比组会还要多。”正是项目不断推进,团队才能够走向世界各地,同时也吸引各地的人才加入团队中来,“比赛对我最大的收获,其实是收获了这个团队。”
廖敬仪提到,因为在Bottle Dream的社创孵化营中,有和杨子曦深度合作,她成为团队第一位合伙人,超强的执行力和团队亲和力让后生价值团队有了坚强的后盾;而在去年益桥社会创新大赛中结识的伙伴王笑哲也在今年成为了并肩奋斗的合伙人,毕业于剑桥大学性别研究方向的他为团队注入了人文社科视角的专业知识。“在团队里面,我是‘画饼’的,子曦是‘烙饼’的,笑哲是做‘馅儿’的”,廖敬仪笑着比喻道。
图为后生价值品牌官杨子曦
图为后生价值内容官王笑哲
04
一份坚定的内在驱动力
不论是参加国际会议,还是青年对话活动,这样近距离的接触让廖敬仪对国际组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她看来,国际组织是规则的制定者、决策者,是核心的推动部门,而执行等更多的是由民间的机构来进行。以妇女署为例,她们每年会资助5个项目进行孵化,这也成为了国际组织业务范围内的“草根机构”。国际组织拥有着对社会政策的敏锐嗅觉,也是促进和推动全球政府决策的意见领袖,国际组织能够提供足够大的平台,会让青年人做的事情被更多人看到,但是个人成长的速度就需要靠自己不断努力。
“这是团队的一件作品,需要用心不断打磨,一路上来自社会的正面评价与善意支持,让我们觉得正在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这就足矣。”这是廖敬仪沉淀下来的一份坚定的内在驱动力。
05
疫情期间,坚持做有意义的事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交叉学科融合的环境给了她极大的自由度和成长的空间,让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有选择在人文社科领域自由生长的环境。同时,她也把计算机专业的出身看作自己的优势,把握动态找到技术的切入点,并将其运用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中。
疫情期间,廖敬仪被困成都。她联系到本科导师,加入到流行病动力学等相关研究中,提出了“由于疫情被困家中,承担更多护理工作的女性有更大的机率患病”等设想,并发表论文《新冠病例分析揭示女性的护理角色和高易感性》,从计算社会学、统计学的角度在性别领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期间,性别与COVID-19研究项目(Gender and COVID-19 Research Project )联系她,希望能够继续合作相关项目,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让青年的声音被世界更多人听到。
06
“未来,我们勇往直前”
提到未来的去向,廖敬仪表示自己可能gap一年去读社会学或者公共管理的博士,也有可能选择去创投机构工作,学习其他创业团队是如何运作的,也会去尝试公益基金会和国际组织的实习机会。但无论哪条路,她都会选择性别议题相关工作,后生价值团队也会继续下去。现在,仅仅运营了3个月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有品牌方发出合作的橄榄枝,让她们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采访的最后,廖敬仪回顾了一路走来遇到的困难和得到的帮助,她说:“学校给了非常大的支持和宽容度,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及同行人是激励着她不断前行。一路走来遇到的困难太多了,但我一直坚信,所有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文字|院全球胜任力中心
图片|联合国官方微信、廖敬仪
编辑|柴头